2007年11月26日 星期一
地震的後果是很可怕的
心得:
地震的發生會影響到地形的起伏變化,原本在環境中適應的很好,突然來一個地行大變動,叫誰都沒辦法高興的去面對。
例如:下面提到的文章中,印度洋印尼蘇門答臘島以北海域發生芮式規模9的地震,是全球40年來最強烈地震,地震併發大規模的海嘯,重創各地;海嘯也侵襲印度洋上島國馬爾地夫,首都馬列的2/3面積已經被海水淹沒。還有他們發現整個島嶼上升超過1公尺,導致珊瑚暴露而造成空前死亡數量。再來是九二一大地震後,台灣許多特有魚種棲地都遭受破壞瀕臨滅絕,合適的放流地點愈來愈少。新潟大地震,不僅造成許多人家破人亡,還讓核電廠震出火災以及輻射外洩等重大問題浮出檯面。
很多的問題,都是因為地震帶來的地形變動所造成的影響,雖然我們沒辦法阻止地震,但是我們可以減少災難的發生,像是房屋建築的結構是否穩固?住家旁的山是否容易走山?...雖然不是完全預防,但還是可以讓環境更安全,減少人的傷亡。
~~由環境資訊中心找到五篇有關地震的消息~~
http://e-info.org.tw/node/21581 (2005年印尼地震 造成大量珊瑚礁死亡)
http://e-info.org.tw/node/24712(地震後問題浮現 日核電廠願意受國際檢驗)
http://e-info.org.tw/news/world/2004/wo04122902.htm (40年來最嚴重災害 南亞地震海嘯造成近6萬人喪生)
http://e-info.org.tw/node/24455 (日本新潟地震造成7人死亡 核電廠放射物質外洩)
http://e-info.org.tw/node/21303 (台灣特有魚類 逾6成快絕種)
http://www.mlit.go.jp/river/gaiyou/yosan/h16budget3/img/p01_5.jpg
一張圖片由yahoo奇摩圖片區搜群
2007年11月23日 星期五
2007年11月8日 星期四
澳洲~~大堡礁~~
絕對位置:146°47'58.81'E,18°21'04.58'S
相對位置:大堡礁位於澳大利亞的昆土蘭的東邊
澳洲大堡礁在1981年被列入自然類世界遺產,大堡礁連綿延伸昆士蘭州海岸線兩千三百公裡, 總面積大約是在三十五萬平方公裡. 大堡礁是由珊瑚蟲分泌的石灰質, 使死後的遺體鈣化, 然後經過一代一代的沉積. 進化超過兩百萬年~一千八百萬年的鈣化過程形成了大堡礁, 何況大堡礁的珊瑚礁還是活生生的有機體, 由此可見大堡礁的珍貴了. 大堡礁中有兩千六百多個大小不一的珊瑚礁環繞著昆士蘭州東海岸, 大堡礁的彩色活珊瑚孕育了四百多種海綿生物, 300種珊瑚, 四千多種軟體動物和一千餘種魚類, 因此大堡礁的海底世界可說是色彩繽紛.
體驗大堡礁的海中奇觀
而如果要親身體驗大堡礁和這種美麗的海中奇觀, 可以參加出海的遊船, 參加各種潛水課程, 或浮潛, 和色彩繽紛的海底世界做一個近距離的接觸. 最近大堡礁的城市是凱恩斯, 對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而言,昆士蘭就是大堡礁。而大堡礁也就是昆士蘭, 而沒有曾身臨其境者,也都不免要感嘆造物主的神奇創意,竟讓這塊土地擁有如 此精美的傑作---大堡礁。難怪澳洲人要自豪地表示,大堡礁是世界八大奇觀之一。
大堡礁的珊瑚礁
拿著地圖順著昆士蘭的外海往北而去,很快地眼光將被地平線上升起的那一片廣大潔淨無瑕的珊瑚礁所攫獲。當邀遊其間時,會為她千變萬化的顏色所吸引,這些色澤其實取決於珊瑚受損的程度,這兒有四百種活的珊瑚,顏色從一般的藍色、鹿角棕色到錯綜複 雜、難以置信的粉紅及紫海扇,簡直是個五彩斑爛的神奇世界。 大堡礁的海洋生物也是千奇百怪,充滿了生命的奧妙,超過一千五百多種的 魚類,其鮮艷、亮麗的顏色,足與珊瑚相媲美,當您沉潛其中望著身旁穿梭的繽 紛魚群,實乃人生一大樂趣。
大堡礁海岸公園
一九七六年澳洲政府成立了 「大堡礁海岸公園」,開始保護這片廣大而又具 有價值的水域,近幾年來政府投下的巨款不僅達到保育目的外,更 在一些大島上 設立了許多休閒中心,並有便捷的 海、空交通運輸工具連繫,使大堡礁逐漸發展 成世界馳名的旅遊勝地。
如何前往呢? 如欲一覽大堡礁的瑰麗,只要從昆士蘭的海岸線上的各大城市前往便可,但一般而言,有兩處因距離近、交通便利,是人們較常選擇的方式。 道格拉斯港 (Port Douglas) 此地離凱恩斯約75公里,可搭乘快艇到達珊瑚礁區,當快艇停靠在浮動碼頭上時 ,乘客便可悠閒在此地浮潛、潛水,或者搭玻璃船觀賞海中的珊瑚與魚群,領略 大堡礁的海洋風情。 凱恩斯 (Cairns) 由此有直昇飛機直接飛往大堡礁區,回程則可改搭快艇回來,享受不同的感覺。 此地亦有遊艇前往大堡礁遊覽。此外各島嶼間也均有船隻互相往來,可至當地詢問。
大自然真奇妙,孕育出那麼多的美麗景觀,如果心情煩悶,不妨出國走走也是一種心情的抒發。
摘自 101box.com 澳大利亞/紐西蘭自助旅行網 澳洲景點 大堡礁 Great Barrier Reef http://www.101box.com/best/au_barrier.php
(澳洲旅遊資訊網/旅澳資訊/全澳地圖)http://www.aubest.com/big5/auinfo/ti-2.htm
摘要:大堡礁連綿延伸昆士蘭州海岸線兩千三百公裡, 大堡礁是由珊瑚蟲分泌的石灰質, 使死後的遺體鈣化, 然後經過一代一代的沉積. 進化超過兩百萬年~一千八百萬年的鈣化過程形成了大堡礁。
大堡礁的海洋生物也是千奇百怪,充滿了生命的奧妙,超過一千五百多種的 魚類,其鮮艷、亮麗的顏色,足與珊瑚相媲美。
2007年11月3日 星期六
以色列 高度重視農業科技開發
相對位置:以色列位於阿拉伯半島西北角,地處歐、亞、非三大洲之要衝。北接黎巴嫩,東北與敘利亞為鄰,東與約旦接壤,南及西南連接埃及之西奈半島,西瀕地中海。北至南沿海為狹長之平原,北部為山地及溪谷,南部為沙漠。
繁花勁草,碧樹綠茵,一幢幢房屋散落其間,一條條道路曲徑通幽──
這是記者在以色列南部內蓋夫沙漠深處一個名叫馬沙貝·薩德的基布茲看到的景象。
倘若不是親眼所見,實在無法想象其原址竟是一片沙漠亂石。
所謂基布茲,是猶太民族和以色列特有的一種農業實體和農村社區,其歷史始於上世紀中葉。
基布茲的重要特色在於,所有成員無私有財產,大家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成果。它在以色列農業的發展過程中發揮過重要和積極的作用。
如今,以色列各地仍有200多個基布茲,其中不少與馬沙貝·薩德基布茲一樣,也是在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的地方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基布茲負責人安娜女士介紹,馬沙貝·薩德基布茲始建於1949年,起初隻有50來人,而今已發展到500多人,經營范圍也從單一的農作物種植,發展成兼有農業、畜牧業和相關加工業,以及旅游休閑業等多種產業。基布茲飼養的奶牛曾多次在國內外獲獎﹔用於接待游客的客房、餐廳和娛樂等設施應有盡有,而且達到了星級標准。基布茲生活區內環境優美、清靜安寧,居民們住宅寬敞,並輔以商店、診所和學校等配套場所。
馬沙貝·薩德基布茲的例子,僅僅是以色列農業、農村發展史的一個縮影。早在立國伊始,以色列領導人就清醒地意識到,由於國土面積小,且大部地處沙漠、荒漠地區,加之水資源相對缺乏和分布失衡,農業發展存在著“先天不足”,因而必須走科技發展農業的道路。
對於農業方面的研究開發,以色列政府始終在財政上予以積極支持,每年為此投入的經費要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屬世界上投入比例較多的國家之一。以國內幾乎所有的重點大學都有農業方面的研發項目。以色列農業部不僅設有負責農業研究的機構,還承擔農業科技推廣和農業經營服務方面的工作。
為解決水資源相對缺乏和分布失衡問題,以色列農業科技人員開發出了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滴灌技術,這項技術不僅在以色列國內廣泛運用,而且還推廣到其他國家。將經過處理的污水灌溉農田,開發出某些可用咸水、海水灌溉的農作物,如棉花、西紅柿和甜瓜等,堪稱世界農業的典范。在過去的50年裡,以色列的節水技術和高效用水管理使農業產量提高了12倍。每頭奶牛的年均產奶量已從上世紀70年代的0.6萬升提高到目前的1萬升。
開發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農用溫室,以克服土壤、氣候和水源等自然條件限制,獲取較高的經濟效益。以色列現有數千公頃農用溫室,它們不僅堅固耐用,而且還有多種功能:氣溫控制──白天使室內降溫,晚間使室內升溫﹔光譜控制──對射入室內的紫外線、紅外線等進行調控,最大限度地發揮這些光線對不同農作物的有益作用﹔害虫控制──使用添加了各種色調的溫室材料,來減少室內害虫的活動和病害的發生范圍﹔電腦控制──實現室內供水、施肥和室溫的自動化控制。
依托高度專業和發達的科研體系,以色列科技人員不斷改良、開發農作物品種。例如,通過推遲花生的開花期使花生仁增大了4倍﹔成功開發出棕色和綠色等彩色棉花,還有櫻桃西紅柿、便於冰箱儲藏的西瓜等。
盡管以色列一半國土面積處於干旱或半干旱地帶,其余地方又多為陡坡和森林,以色列依靠先進的農業科技,不僅能滿足國內對農產品的大部分需求,而且每年出口價值13億美元的農產品,以及價值12億美元的農業設備和農業科技。所以,高度重視農業科技開發並將其運用於相關領域,是以色列農業成功的關鍵所在。
參考資料(以色列紀行。人民網>新農村>國際)
http://nc.people.com.cn/BIG5/61155/4290364.html
摘要:
由於國土面積小,且大部地處沙漠、荒漠地區,加之水資源相對缺乏和分布失衡,農業發展存在著“先天不足”,因而必須走科技發展農業的道路。
基布茲是猶太民族和以色列特有的一種農業實體和農村社區,其歷史始於上世紀中葉。
而基布茲的重要特色在於,所有成員無私有財產,大家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成果。它在以色列農業的發展過程中發揮過重要和積極的作用。
訂閱:
文章 (Atom)